您的位置: 首页 > 常识 >

江苏沛县是谁的故乡(汉高祖的汤沐邑沛县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1-17 08:24:05    

特别声明:汉高祖刘邦是“丰生沛养”,丰沛两县都是汉刘邦的故乡,本文叙事根据《史记》等文的客观描述,无地域偏好。


▼1皇皇圣汉,兆自沛丰


维舟当泗水,凉雨洗炎蒸。

砧杵孤城月,渔舟别浦灯。

客愁秋更甚,乡梦远难凭。

千古龙飞地,令人感废兴。

这首明朝诗并非特别有名。然却充满了深沉的怀古幽思。几百年前,诗作者泊舟沛县留城,夜月照孤城,渔舟伴浦灯,感怀明末纷乱时局,远凭皇帝辈出的古沛遗迹,确是“令人感废兴”。每读此诗,意境之沧凉,令我难以释怀——于今而言,泗水也早已作沧田古路,留城已沉微山湖底。

留城已陷入微山湖底

但这首诗吟颂的千古龙飞地——沛县仍在,沛县被称为千古龙飞地,汉汤沐邑、明先世家。其中首龙当然是《史记》里所称的汉高祖刘邦。沛地父老仍然代代传颂这位汉刘邦传闻轶事。二千多年前,华夏乱世,他率领的丰沛集团顺应大势,披荆斩棘,登上历史舞台。

纵观史书记载,刘邦一生有着众多绝妙的“矛盾”:作为魏人后裔,他每以楚人自居,兴奋悲伤时,看楚舞,以楚辞说唱呤哦;起义之初,他恢复楚国官制,号称“沛公”,一统天下时,他却延袭秦制度;信奉黄老无为之治,他却成为历代统治者中第一个祭拜孔子的皇帝,并恢复秦代禁止的百家争鸣,开启了春秋以来的第二次文化繁荣……

这些所谓的“矛盾”,恰恰体现了刘邦作为“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”(导师评语)之处。他胸怀宽广,豁达大度,从善如流,正入《史记》所评价的“意豁达也,常有大度”。相比之下,项羽要狭隘得多,作为地道的楚国人,在项羽眼里,惟楚为尊,因此,他废除秦国制度,坑杀秦兵二十万,火烧咸阳。

事实上,豁达大度不仅是刘邦独有,他领导下的丰沛集团中,很多人都具有这样的品质,比如萧何,项羽坑杀秦兵,萧何却与关中秦民约法三章,秋毫无犯;项羽坏秦制度,萧何却忙着寻找秦朝典章,以备利用。刘邦东争天下,萧何治理关中,与民休息,秦民大悦,关中成为汉兵稳固的大后方,萧何居功至伟。司马迁感慨地说

周秦之间,可谓文敝矣。秦政不改,反酷刑法,岂不缪乎?故汉兴,承敝易变,使人不倦,得天统矣。(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)

然而,这这种豁达品质,历代史学家很少从地理环境去寻找其来源。事实上,沛县的地理、人文环境对丰沛集团政治家们的品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
▼2含泽布气,天地之化无穷


刘邦、萧何等人生在丰县,长在沛县,在北宋熙宁二年(1069年)黄河改道之前,古沛县可谓鱼米之乡,泗水长流,南北通衢。在古代中国汉人传统治理区域,河流大多由西向东,所谓“百川东到海,何时复西归”,恰恰由两条河流,南北向流淌,对中国古代经济、文化起到了巨大的促进、交流作用:

战国时代沛县独立位置图

一条是汉江,是刘邦政权名称之源;另一条是泗水,给了他生命之源。泗水是古代东部中国仅有南北向河流,隋唐大运河开通之前,泗水可以说是东部中国沟通黄河、长江水系的重要水道,白居易诗云“汴水流,泗水流,流到瓜州古渡口,苍山点点愁”。

泗水流域,自然成为战国时代三大经济中心(关中地区、河洛地区、泗上及淮北)之一。沛县以北的定陶,亦属泗水流域,在春秋战国时代,富甲天下,陶朱公慕名而来(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),秦国穰侯念念不忘,远山隔水,必欲成为自己的封邑(《史记·穰侯列传》),刘邦后来也在此称帝。秦一统天下后,专设泗水郡,泗水造就了沛县的富足,所以民谣有“丰沛收,养九州”之说。


泗水流域


泗水给予沛县发达的经济,更带给沛县多元的文化。古代时期,沛县属殷商,周武革命以后,沛县属宋国,是殷宋文化腹地;刘邦出生三十年前(公元前286年),齐国吞并宋国,两年后,五国伐齐,齐国惨败,退出统一天下的竞争,楚国、魏国瓜分宋国土地,楚得沛,魏得丰,沛地深又受楚文化熏陶。

不仅如此,泗水流域可以称作中国文化重要发源地,孔子生于陬邑(曲阜),孟子生于邹城,他们在泗水流域开创、发展的儒学,成为中国文化砥柱;老子游于沛泽(《庄子》中由记载),庄子生于蒙城,他们追求的道家,深刻启迪了中华文明。

可以说,刘邦生活的泗水流域,文化繁荣,兼容并包,“邹鲁滨洙泗,犹有周公遗风,俗好儒,备于礼”(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)是刘邦早年生活泗水流域的真实写照。对于汉族人来说,泗水流域是儒家发源地,是文化母亲河。南宋时代,中原沦丧,南宋士大夫无比沉痛地说“洙泗上,亦膻腥”。孔孟故里的泗水流域,深陷胡尘,是最无法承受之痛。

沛县距孔孟邹鲁不远,儒、道交相辉映,多元文化碰撞。这样的经济、文化氛围,造就了早年刘邦开放宽广的胸怀,包容大度的心态。他尊重不同文化,求同存异,豁达大度,成为他日后成功的秘诀。

▼3 刘邦对丰沛的复杂感情

“丰生沛养”是丰沛父老对刘邦故里达成的君子协议。《史记》中明确记载刘邦是出生于“沛丰邑中阳里”。但刘邦本人对丰县、沛县的感情如何?

在《史记》的叙事中,还是比较明确的。

公元前195年,刘邦南征英布,此战中,他又一次身中箭伤,已经62岁的他,已不比多年前在荥阳中箭时的身体。或许就是这次箭伤,剥夺了刘邦最后的生机。于是,带着无限慷慨伤怀,他最后一次回到故乡沛县。

《史记》以十分伤感的文笔详实地记录了此次高祖还乡。

在沛地父老面前,他置酒沛宫,呤颂《大风歌》泪下数行。其情其景,千年之后,仍读之动心。

大风歌

唱完《大风歌》后,他对沛父老动情地说

游子悲故乡。吾虽都关中,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。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,遂有天下,其以沛为朕汤沐邑,复其民,世世无有所与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)。

他对沛县的思念不舍,令人动容。

沛地父老对高祖皇帝也是依依不舍。刘邦离沛西去时,竟然“沛中空县皆空邑西献”,万人空巷送刘邦,刘邦又留了三日。沛地父老请求皇帝将丰邑升格为县,不料刘邦却说出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:

丰吾所生长,极不忘耳 ,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)

这句话道出了他对丰县的感情:又爱又恨,作为桑梓之地,刘邦对丰县确实不忘,但丰县给他留下的刻骨铭心的记忆,让他难以释怀。

那么,雍齿是谁?他如何让刘邦如此之恨?

事实上,雍齿是刘邦最恨之人,汉定天下后,功臣为封赏议论纷纷,张良为刘邦出主意,找一个最恨的人进行封赏,以平息人心。刘邦毫犹豫地说:“雍齿与我故,数尝窘辱我。我欲杀之,为其功多,故不忍。”

芒砀山斩蛇起义后,刘邦先攻沛县,再占胡陵、方与,还守丰,在丰破泗川监平,又在薛县击破泗川守壮,追至戚县,杀泗川守,经过这些战斗,基本占领了泗水郡、薛郡交界处广大地区,就在此时,雍齿在丰邑率丰县子弟叛变,投靠陈胜属将周巿。“沛公怨雍齿与丰子弟叛之”(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)数攻丰邑不下,刘邦大业,险些中道夭折。

但实际上,雍齿是沛县人,并非丰人,《史记·高祖功臣侯者年表》记载“齿,故沛豪,有力,与上有隙”。而且,雍齿与另一沛县豪强王陵关系好。刘邦说雍齿“数尝宭辱我”,但刘邦起事后,雍齿丰县叛变,后归高祖,未再反叛,很可能刘邦为布衣时,与雍齿便结下梁子。

可以想象,刘邦早年以信陵君为榜样,结交名士,他对县里豪强王陵以兄事之,对另一豪强雍齿也必然想结交,从雍齿后来“雅不欲属沛公” (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),可以得知,雍齿对刘邦的不满,从早年便开始了。作为一方豪强的雍齿,不像王陵那样大度,他很可能看不起出身平民的刘邦,“有力”的他,可能数度故意污辱为布衣的刘邦。

由此看来,刘邦对丰县的复杂情感,雍齿仅仅是导火索,真正使他伤心的是“丰子弟叛之”。当年沛地父老杀沛令迎刘邦,沛中子弟跟随刘邦征战南北,而雍齿带领丰子弟与刘邦为敌,使他受到宭辱,他对丰县自然别有一番滋味。

刘邦父亲对丰县感情十分深厚,刘邦平定天下后,为缓解父亲的思乡之情,将丰县故人迁徒至长安附近的骊邑(《括地志》),并在汉高祖十年(公元前197年,),将骊邑更名为“新丰”,意即新的丰县(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)。刘邦虽出生于丰县,但生长在沛县,对丰县感情不似父辈深厚,但作为生身之地,刘邦对丰县还是“极不忘”的,刘邦早年交游之友,以及随从他起义的功臣中,也有不少为丰县人,如清阳侯、广平侯、斥丘侯(《高祖·高祖功臣侯者年表》,但“丰子弟叛之”始终成为他心中难以释怀的阴影。

如果说呤颂《大风歌》时的刘邦,对丰县爱恨交加的话,那么几个月后,另一位丰邑子弟的叛逃,更给他致命一击。

就在《史记》中,司马迁忠实地记载了这位丰邑子弟,他是刘邦一生中除家人外最亲密的朋友(甚至亲过樊哙)。他与刘邦,同日出生,一起上学,刘邦起义,他常随左右。走上政治舞台后,刘邦一向任人唯贤,唯独对这位发小一路照顾,身无所长,却拜太尉,功未成就,却破天荒地封为诸侯王。

他叫卢绾。

《史记》中这样记载:

卢绾者,丰人也,与高祖同里。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,及生男,高祖、卢绾同日生,里中持羊酒贺两家。及高祖、卢绾壮,俱学书,又相爱也。里中嘉两家亲相爱,生子同日,壮又相爱,复贺两家羊酒。高祖为布衣时,有吏事辟匿,卢绾常随出入上下。(《史记·韩信卢绾列传》)

同是丰邑人的卢绾,某种程度上感情甚至可以超过刘仲等人,刘邦起事后,长期把刘交、刘仲甚至妻子吕雉留在家里照顾刘太公,而这个卢绾却始终“常随出入上下”,寸步不离。即使刘邦富贵后,他仍可以出入刘邦“卧内”(卧室),亲密搞过萧曹诸人,“虽萧曹等,特以事见礼,至其亲幸,莫及卢绾”。(《史记·韩信卢绾列传》)。刘肥、刘交这两位刘邦的至亲是汉六年(公元前201年)被封王,刘仲汉七年被封王,而这位功勋不见的异姓,却在汉五年就被封燕王,“诸侯王得幸莫如燕王。”,足见他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。

汉十二年(公元前195年)时,异姓王仅剩下长沙王吴芮、燕王卢绾两位,刘邦并未有动此二位的心思,卢绾却整日担惊受怕,与匈奴交往过密,朝廷发现后,断定卢绾已反,派军平叛,这一系列波橘云诡事件,彻底击垮了高皇帝,征英布后回长安的刘邦,身患伤病,若悉心调理,病愈亦未可知,太医已向吕后保证“病可治”,就在辽东方面突然传来这位丰邑子弟叛逃的噩耗后,刘邦身心遭受巨创,于是,他拒绝医治,大骂太医“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,此非天命乎?命乃在天,虽扁鹊何益!”,仅两个月后,戎马一生的刘邦最终未看到即将抵达长安请罪卢绾,含恨离世。

可以想像,离世前的刘邦,该是怎样一种悲凉。弥留之际的他,对千里之外的生身之地丰县,该是如何一种爱恨交加?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