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 常识 >

食蚜蝇是益虫还是害虫(食蚜蝇—昆虫中的模仿大师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09-16 09:23:00    

说到“蝇”,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苍蝇这一类令人讨厌、传播疾病的害虫,其实叫“蝇”的昆虫中还有益虫,这就是双翅目食蚜蝇科的食蚜蝇。

食蚜蝇之所以叫“食蚜蝇”,是因为它的幼虫捕食蚜虫、红蜘蛛等植物害虫,它的成虫喜欢采食花蜜,给植物传花授粉,是蜜蜂之外的第二大类传粉昆虫。国外研究表明多数食蚜蝇尤其是捕食性食蚜蝇具有远距离迁飞性,迁飞对植物传粉和生物防治功能有重要作用。食蚜蝇种类多,数量大,繁殖能力强,是生物防治害虫的重要昆虫,在很多地方是优势传粉物种,植物对它的依赖程度甚至比蜜蜂还要高。

食蚜蝇不仅是益虫,还是模仿大师。食蚜蝇没有自卫能力,就以“拟态”的方式来保护自己。因为蜜蜂有锋利含毒的螫针,具有一定的自卫能力,使得螳螂等捕食性昆虫不敢捕食蜜蜂,食蚜蝇为了吓退螳螂、花蛛等捕食者,在长期的进化中,食蚜蝇就模仿蜜蜂的外形和行为来“狐假虎威”,以逃避天敌。

使用红米K60 ULTRA手机拍摄。

其中,食蚜蝇中的长尾管蚜蝇“拟态”最像蜜蜂,被誉为食蚜蝇中的模仿大师。对比二张照片看一看长管食蚜蝇是不是很像蜜蜂。

蜜蜂

长尾管蚜蝇腹背部的色斑多变,通常会有一个“工”字型的黑斑。蜜蜂腹背部只有条纹。

还有一种叫短腹管蚜蝇的食蚜蝇模仿的很像野生蜜蜂—切叶蜂

切叶蜂

短腹管蚜蝇

切叶蜂

黄环粗股蚜蝇模仿体长相同的淡脉隧蜂,也是有点像。

淡脉隧蜂,体长5-6毫米。

拍摄后放大的黄环粗骨蚜蝇,它的头部和触角等与淡脉隧蜂不同。

淡脉隧蜂

蜜蜂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昆虫,食蚜虫却是一种陌生的昆虫,所以人们看见食蚜蝇就会误认为是蜜蜂。

夏季,食蚜蝇和蜜蜂常常一起混迹在花丛中,真有点让人难以分清楚谁是谁。在花丛中飞舞的这些小昆虫,猛的一看以为都是蜜蜂,它们都有两只大眼睛和黄黑相间的身体,飞起来都发出嗡嗡的声音。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看出它们的不同。

1.触角不同:蜜蜂是膝状触角,比较长;食蚜蝇是芒状触角,非常小。

2.口器不同:蜜蜂是特殊的嚼吸式口器,既能咀嚼固体又能吸吮液体;食蚜蝇是舐吸式口器。

3.翅不同:蜜蜂是膜翅目昆虫,有两对翅;食蚜蝇是双翅目昆虫,只有一对前翅,后翅退化为平衡棒。

4.足不同:蜜蜂的后足是携粉足,胫节宽扁,有花粉筐结构;食蚜蝇是步行足,较为细长。

5.腹部不同:蜜蜂腹部长满体毛;食蚜蝇腹部光滑。

6.飞行姿态不同:食蚜蝇飞行姿势轻盈潇洒,能在空中悬停;蜜蜂在飞行时经常左右摆动。

7.蜜蜂有毒蜇针可以对付螳螂、花蛛等天敌。食蚜蝇无防卫能力,遇见天敌就难以活命。

8.食蚜蝇是双翅目昆虫,和苍蝇蚊子是亲戚;蜜蜂是膜翅目昆虫,与胡蜂、熊蜂是亲戚。

长尾管蚜蝇

黑带食蚜蝇体长7~11毫米,翅展19~21 毫米。

暗红小食蚜蝇

斑眼食蚜蝇

食蚜蝇分布广泛,从从北方的辽宁至南方的台湾、云南均有分布。在北方各地,一年约发生四、五代,以蛹或成虫过冬。食蚜蝇喜阳光,善于飞行,飞翔时能在空中悬停。

拟态是一种生物学现象,指的是一种生物在形态、行为等特征上模拟另一种生物,从而使一方或双方受益的生态适应现象。这种现象是动物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特殊行为,旨在保护自己,免受侵害。许多有毒、味道不佳或有刺的动物往往具有警戒色,这点常为其他生物来模仿相似的颜色、形态或姿势来实施拟态,以达到躲避天敌的目的。

拟态可以分为几种类型:

1.隐蔽拟态。某些生物的外形与环境中的物体非常相似,如竹节虫、尺蠖蛾、枯叶蝶等把自己伪装的像树枝、像枯叶。

2.标志拟态。某些生物通过具有显眼的色彩来模仿其他生物,如虻模仿黄蜂的色彩来欺骗捕食者。

3.贝氏拟态。指一个无毒物种在形态、色型和行为上模拟一个有毒不可食的物种,从而获得自我保护。食蚜蝇的乔装改扮就是贝氏拟态。

此外,拟态不仅是昆虫的行为,植物界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,如某些兰科植物模拟其他能产生花蜜的植物,以吸引传粉者。

黑色斑眼食蚜蝇

昆虫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,昆虫不仅帮助植物授粉,也是鸟雀等其它物种的食物,蜜蜂、蚕等昆虫还是人类的生产生活资源。如果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减少,整个生态系统包括人类都会受到巨大影响。

昆虫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成员,昆虫需要得到人类的保护。

遇见昆虫,看一看,拍一拍,查一查它的名称和生物学特性,生活又多了一点乐趣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