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 常识 >

邺城遗址分布图(历史上多次建都的邺城,是如何走向没落的?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1-12 09:24:40    

建安十八年,曹操封魏公,建魏国,定都邺城,这是邺城首次作为都城出现在历史中,此后历经曹魏、后赵、冉魏、前燕、东魏、北齐,邺城始终作为国都和北方第一大城市而存在。

与长安、洛阳延存至今不同的是,邺城自隋代以后便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,后人只能从枯燥的史料中了解到,邺城古址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。那么邺城究竟有何魅力?为什么在彼时长安、洛阳尚在的情况下,仍能够脱颖而出呢?

在冷兵器时代,一座城市能够发展到国都级别,必然与其优越的城防不无关联,而邺城南临漳水,西靠太行,山川环绕,沃野千里,乱世之中本就是枭雄争霸天下的王业之地。

东汉末年,适值群雄并起之时,占据青、冀、幽、并四州的袁绍率先将大本营建立在邺城,官渡一战败于曹操之后,河北之地因之易主。此时洛阳已被董卓焚毁,天子居于许昌,曹操环视天下,唯有邺城城高池深、水运通达,加上此前袁绍多年经营,人口稠密、经济繁荣,于是很自然地便把自己封国的都城选在邺城。

然而邺城真正的高光时刻却始于南北朝时期,西晋灭亡之后,中原大地上烽烟四起,各种政权此起彼伏。公元308年,后赵石勒攻破邺城并放火将这座军事重镇付之一炬,但在定都襄国之后却后悔不已,因为后者的军事政治作用实在比不上邺城,于是着手在邺城旧地重建新都。其继任者石虎迁都邺城并大力扩建,最终促使邺城成为与长安、洛阳不相上下的大都市。可惜石虎为人残暴,其养孙冉闵推翻后赵建立冉魏,都城依然选在邺城。

进入南北朝之后,骑兵作战逐渐成为战场的主流,而定都邺城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,就是可以封锁进出太行山的骑兵通道。绵延的太行山脉将河北大地与山西高原隔离开来,沟通两地最多的是被称为“太行八陉”的八条通道,邺城正好位于滏口陉的东出口。而滏口陉又恰恰是最利于大规模骑兵行军的一条,前秦灭前燕走的是滏口陉,后燕灭西燕走的同样是滏口陉。

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,权臣高欢把持了东魏朝政,在将朝廷移至邺城的同时,还把洛阳的四十万百姓一并迁移,邺城瞬间成为北方第一大城。高欢死后,其子高洋代东魏而自立,是为北齐,此时邺城与北周的都城长安分别位于东西城市群的榜首。公元575年,北齐在于北周的对决中落败,北周武帝宇文邕攻破邺城,长江以北再次归于一统,而对于一个统一的王朝来说,邺城的存在本身就是不安定的因素。

从定都邺城的政权来看,从曹魏到北齐均不是大一统王朝,他们之所以选择邺城更多时候也是无奈之举,一旦天下安定之后还是要回归长安、洛阳这种传统的王者之地。北周武帝死后,年幼的北周静帝继位,杨坚得以大权独揽,此时朝廷位于长安,但邺城依然是国都级别的城防规模。为反对杨坚专权,屯驻在邺城的尉迟迥登高一呼,河北之地瞬间便不复为北周所有,杨坚迅速调兵平叛。

尽管叛乱最终平定,但邺城的潜在威胁还是令杨坚心有余悸,于是在斩杀尉迟迥之后,杨坚下令迁民毁城,不过真正导致邺城湮没于历史的并不是杨坚,而是其子杨广。邺城南邻漳水,从曹操时代便多次疏通水利,经过历朝历代的修浚,邺城的漕运相当发达,但随着大运河的开通,漕运得以绕过邺城而直达北方,邺城失去了翻身的本钱,随着时间的流逝便逐渐被人遗忘在了史书当中。

相关文章